心理学家通过陌生情境研究法,把婴儿的依恋分为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和反抗型依恋。依恋是婴儿与特定对象之间的情感联结,它发生在婴儿和经常与之接触、关系最密切的成人之间,因此情感依恋最多的是发生在母婴之间,依恋是在婴儿和母亲的相互交往过程中逐渐立起来的,母婴互动关系。
1、什么是依恋类型?什么决定了我们的依恋类型?
这两天看了一本心理学科普书《所以,一切都是童年的错吗》,书里说英国心理学家基姆·巴塞罗缪在前人的基础上,根据人们在关系中的焦虑程度与对关系的回避程度,将成年人之间的“依恋”划分为了以下四种类型。01安全型安全型是最理想的依恋类型,通常在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大都属于这一类,这类孩子相比于父母离异或父母经常争吵的同龄人来说,拥有更加健康的心态,并且能更好的处理与恋人间的情感关系,
02痴迷型这类人在小时候常常得不到重视,故而引发出内心对于依赖和承诺的强烈渴望。举个最典型的例子,安全型的人给伴侣打电话会在对方没接时认为他在忙,而痴迷型的人却会想对方是不是不爱自己了,接着开始夺命连环call,以此来证明自己在对方心中的位置,03恐惧型恐惧型的人与痴迷型有一点点相似,他们都想证明自己的存在,但与痴迷型不同的是,恐惧型的人更认为是自己做的不好才导致了问题的发生。
如果情侣间发生争吵,他们往往不会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而是觉得确实错在自己,接着便开始疏远对方,因此恐惧型的人会经常陷入这种分分合合的关系之中,04疏离型疏离型的人在生活中既不会表达情感,又不希望对方依赖和找寻自己,他们不会花时间关心彼此,同时也不担心自己被对方抛弃。与疏离型的人交往会让人陷入一种“假性亲密关系”中,让对方捉摸不透,
那么是什么因素影响了人的依恋关系呢?其实依恋关系与我们儿时的照顾者如何对待自己的方式息息相关。安全型:父母能够及时有效的反馈孩子的需求,不会把孩子晾到一旁或不回答他们的问话,痴迷型:面对孩子的需求,父母时而满足、时而又熟视无睹,他们经常对父母何时能回复自己而感到焦虑,也因此成为了害怕被人忽视的导火索。
恐惧型:这类孩子总是得不到父母的回应,并认为一定是自己表现的不好才导致自己被忽视,在与人的交往中,也总会把问题的矛头指向自己,疏离型:疏离型的孩子在父母经常争吵的家庭中居多,他们同样会被父母忽视,但这类孩子会把罪魁祸首指向父母,将愤怒记录在心里,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学会抑制这种情绪,来突显自己无所谓的态度,并将内心感受彻底封锁在心里。
我们可以看到,除了安全型,其他三种依恋关系都与从小父母对我们的相处方式有关,这也是为什么大家都在探讨原生家庭重要性的原因,美国心理咨询师肯特·霍夫曼说过:“人们不必非得在童年与父母拥有一段安全的依恋关系,才能在成年之后拥有一段令自己感到安全的亲密关系。”所以即使你不是个拥有安全型依恋关系的人也不用担心,只要我们在成长过程中正视自己的问题,就一定能够有意识地实现自我改变,
2、回避型依恋是什么?怎么判断?
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婴儿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依恋是婴儿与特定对象之间的情感联结,它发生在婴儿和经常与之接触、关系最密切的成人之间,因此情感依恋最多的是发生在母婴之间,依恋是在婴儿和母亲的相互交往过程中逐渐立起来的,母婴互动关系,心理学家通过陌生情境研究法,把婴儿的依恋分为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和反抗型依恋。
大约20%的婴儿和成人表现出回避型依恋,尽管都会出现内部的生理唤起,但回避型婴儿却在与母亲分别时很少表现出不安,在与母亲团聚时,也很少表现出对母亲的依附。这种类型的成人很少投入亲密关系,而且更倾向于摆脱这种关系,他们也更容易涉足没有爱情,只有性关系的一夜情,回避型个体,要么是恐惧型(与别人太接近,令我感到不舒服),要么是疏离型(感到独立和自主对我来说很重要)。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