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分离焦虑分为正常的分离焦虑和不正常的分离焦虑。事实正是相反的,尽管孩子对分离会产生焦虑的情绪,但是孩子对分离焦虑的表达,也仅仅是一时的表现而已,这种就是典型的分离焦虑,而且是正常的,分离性焦虑是指与依恋对象分离时出现的焦虑,这样焦虑在性质和程度上是跟年龄不符的、损害行为能力的和过度的。
1、如何面对孩子的分离焦虑?
感谢邀请,孩子的分离焦虑是源于对后面发生的事情的不确定性,是对自我的一种保护。在4岁之前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安全依恋没有真正形成,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喜欢“粘着”妈妈,从七八个月开始,很多孩子喜欢用哭声“拴住”妈妈,这是孩子在寻求安全感。这种情况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分离焦虑”,它是孩子离开母亲时出现的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
孩子会用喊叫、哭闹来表达自己的焦虑,呼唤妈妈的出现。家长面对孩子的分离焦虑,该怎么办?首先,家长自己要平静,认识到这是孩子爱你的一种表现,虽然给你带来了麻烦,不训斥孩子或表现焦虑。其次,不欺骗孩子,告诉孩子,你要去干什么,再次,当孩子做到了不哭闹地跟你分离,一定要记得抱抱宝宝,亲亲他,并且表扬他。最后,如果你的宝宝有比较严重的分离焦虑,一定要在平时多带宝宝跟其它的孩子玩,
当孩子表现的非常抗拒时,可以给孩子预留十分钟时间,等孩子平静下来,再离开。(图片来源于网络,感谢)分离焦虑的出现,与孩子的不安全感有关,最初,这种焦虑的出现,是具有特殊的适应意义的。因为,它促使孩子去寻找他所亲近的人,或者发出,呼唤妈妈的出现,这是孩子寻求安全保护自己的一种有效的方法。但随着孩子的成长,就需要家长帮助孩子去适应这种变化,
2、与宝宝分离的时候,妈妈如何控制自己的分离焦虑症和担忧?
亲人之间最大的伤痛,莫过于离别,做妈妈的更是一样。孩子作为自己的心头肉,放在哪都会为他担心,一时见不到就会产生焦虑与担忧,有的时候还会出现不祥的幻觉,这种心理状态,是非常普遍的,也是大多数身为父母的一种正常表现,在心理学中,称作“分离焦虑(separationanxietydisorder)”。什么是分离焦虑呢?分离焦虑一般是指一个人与其认定重要的人分离之后而产生的焦虑情绪;当然,这种焦虑并不只发生在儿童与父母之间,同时还有情侣、夫妻、好朋友等众多关系上,但他们都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那就是自己认定为重要的人;英国精神分析专家,同时也是提出“依恋理论”的奠基人约翰·鲍尔比(JohnBowlby),就将婴幼儿与父母因分离而产生焦虑情绪分为了3个阶段:1、反抗阶段——以嚎啕大哭为主要变现,同时伴有肢体上的打闹;2、失望阶段——以自我小声哭闹为主,此时排斥他人介入自己的世界;3、平复阶段——思维与情绪非常容易被他人所吸引,例如唱歌、零食等,但心情仍处于平复期;父母对分离焦虑的认知误区一、客观事实从情感的角度去理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分离是一个人从小就需要面对的客观事实,
例如,父母某一方因工作原因需要到异地工作一阵子,尽管中途抽时间能回来看看孩子,可是在孩子的内心却是需要直面面对这场分离的场景;在大量数据样本的研究中发现,当一个孩子从7~8个月大的时候,就会对分离这时事实而产生焦虑,一直到12~14个月的时候,分离焦虑的情绪就会到达一个峰值。二、父母对分离焦虑是普遍存在认知误区的为什么这样去理解呢?按照大多数父母的观念,自己与孩子分离时,往往是因为孩子的情绪反向传导给了自己,本以为自己的心智可以像一个成年人一样坚强,反倒是因为孩子的一阵阵哭声“震”碎了自己的玻璃心,
其实,事实正是相反的,尽管孩子对分离会产生焦虑的情绪,但是孩子对分离焦虑的表达,也仅仅是一时的表现而已。分离焦虑的情绪传导,正是父母这一侧向孩子那一侧传导的,这个传导的过程也不是在分离的那一刻开始的,而是在于日常中的言语、眼神、动作开始的,简明扼要的去概括:正是父母平日中对孩子建立的亲密依附关系,在安全感的作用下,孩子最终才产生了分离焦虑情绪;一个母亲扭转自己看待分离焦虑的故事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宝妈开始细心地为孩子挑选学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