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得知道早教的概念早教是指早期教育,跟很多人以为的上课不一样,在国内早教集中为3岁以前的课程。但如果你希望孩子能够在早教中获得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处世的能力和与人相处的能力,那早教是个不错的选择,但孩子不去早教中心也并不会有多大的影响,千万不要因为别人家的压力,在自身条件并不允许的情况下,为了送孩子上早教而上早教。
1、早教的核心理论是什么,你怎么看?
著名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说过:“孩子出生第二天教育就已经迟了一天”。为什么要早教?从认知神经科学来看,0到3岁是我们的人类大脑从结构和功能发育来说非常好的黄金阶段,婴儿出生时脑重量约为370克,此后第一年内脑重增长速度最快,6个月时为出生时的2倍,占成人脑重的50%,而儿童体重要到10岁才达到成人的50%。
可见大脑发育大大超过了身体发育的速度,第一年末时,脑重接近成人脑重的60%,到第二年末时,约为出生时的3倍,约占成人脑重的75%,到三岁时,脑重已接近成人的脑重的范围,以后发育速度变慢。宝宝在出生后3年内,良好的刺激对脑力的功能和结构,无论在生理和生化方面,都有重要的影响,为什么脑的重量会越来越重?在这个阶段里面,我们的人类大脑已经形成了绝大部分的神经元(负责信息加工的细胞)网络系统,这个系统一直到孩子成长到十岁都能够保持一个相对的稳定。
在这个时期我们大脑里面的神经纤维突触(轴突和树突)联系是非常密集的,也就是我们的脑细胞容量非常非常的大,要远远高于我们真正所需要的脑容量,在这之后我们的突触就会完成一个专业上称之为髓鞘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我们的大脑突触在数量上会大大地削减,也就是相当一部分的突触会退化或者是消失,这个过程其实不是一个消极的过程,它真正体现出来使我们大脑的信息传递得更加精确化,目的更加直接更加准确的过程。
但是另一方面如果不多次地去刺激这些突触、去使用它,它真的就会消失,所以在零岁到三岁这个阶段也就是我们大脑的发育期,家长能够给孩子方方面面的刺激,对于我们脑神经回路的形成是具有绝对影响作用的。这也是从科学角度上来看早教的意义所在,早教从本质上来说,就是要给予宝宝丰富的环境刺激。也就是早教实际需要父母在得到了一些比较专业的指导和培训的基础上,在日常的点点滴滴、日积月累的日常生活中,在良好的亲子互动中,通过孩子和父母积极的交流,让孩子在耳濡目染的学习和模仿中逐渐接受教育,
所以说我们的早教不单上早教课也不单是父母教孩子,父母也要做好自己。早教从更大范围说就是一个家庭的良好氛围的形成,父母能够更好的做自己,同时也能够引领孩子,更好地让孩子成长。奥地利社会哲学家华福德教育创始人鲁道夫·史代纳多次提到过的有利于儿童早期教育的本质经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爱与温暖2.对环境的关注与对感觉的培养3.具有创造性与艺术性的体验4.值得儿童模仿的有意义的成年人行为5.自由的、充满想象力的玩耍6.对童年的成长力的保护7.感恩、敬畏和好奇心8.快乐、幽默和幸福9.成年人是在内在发展的道路上,
2、现在很多家长会把孩子送去上早教,早教真的值得上吗?
早教是否值得上,还得看你送孩子去早教的目的。如果你希望孩子上完早教后,能够在日后的小学或初中甚至高中时期成绩优异,年年第一,那很抱歉,这个很难,而且这也不是早教能带给你的。但如果你希望孩子能够在早教中获得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处世的能力和与人相处的能力,那早教是个不错的选择,送孩子去早教本身就不是让他去学习知识的,而更多的是考虑父母没空带孩子和孩子在家没伴玩耍的情况。
之前在知乎上看到某知友回答问题讲,孩子在3岁以下时,没有合作的意识,他们在3岁以下时都是自己玩自己的,意思是讲孩子在3岁以下时,结伴玩耍对他们来说没什么用,但我认为,我们人生来就是群居动物,害怕孤独,从小就倾向于结伴相处。不管是几岁,群体间相处或者说结伴玩耍都是我们的天性和需要,早教中心,就很好地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一个平台。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