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在日常一周一两次的早教班,无法在孩子身上产生什么质的变化,拉开孩子之间的差距的,从来不是有没有上早教班,或者上了几个早教班,而是良好的亲子关系和日常的浸润。发展身体和感官最关键不管是去早教班,还是在家启蒙,早教的核心不是去学什么,而是发展身体(大运动、精细运动、平衡能力等)和感官方面的能力。
1、早教的核心精髓是什么?
发展身体和感官最关键不管是去早教班,还是在家启蒙,早教的核心不是去学什么,而是发展身体(大运动、精细运动、平衡能力等)和感官方面的能力。关于这一点,不少早教中心其实也是忽略的,因为家长都觉得花了钱就一定要学到什么,不然就不值得,所以很容易促成早教班的功利化,学龄前儿童身体和感官的开发是最关键的,很多孩子上学后慢慢显现的问题,其实可以追溯到之前的早教开发不足。
比如,有的孩子总是粗心,也许是因为小时候的追视能力没开发好,从来不知道如何正确地观察;有的孩子握笔姿势很难纠正,也许是小时候手腕和肩膀的力量没有锻炼好,因此,不要急着去追求“产出”的那些招数,而是花时间去看孩子相关方面是否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读绘本读不完没关系,但当孩子专注某一页时,有没有学会用眼睛观察画面,才是关键;画画时画得乱七八糟也没关系,但孩子握笔的姿势是否正确,坐姿是否端正,却很重要,
对于学龄前的任何早教启蒙,都不要追求快,而是扎扎实实地把基础打好,让“土壤”准备好,这样今后的“种子”才能健康“发芽”。社交启蒙要跟上说句不那么谦虚的话,我现在去任何一个早教班,了解一下它的课程设置,大概就能知道它背后的理论基础,早教班的很多游戏我也能带着小倩在家玩,但我还是会时不时带小倩去上早教班,目的就是让小倩多一个社交的场所。
这里谈的社交启蒙有两个层面:第一,是让孩子觉得和其他人待在一起是舒服的,从而慢慢脱离父母的陪伴;第二,是让孩子慢慢具备应对小小社交冲突的能力,这些东西非要去早教班才能学到吗?并不是,只要家长有心,完全可以创造很多在家早教的机会。如果父母是双职工,老人带孩子的活动范围比较窄,不妨利用早教班作为补充,而对小倩来说,因为她心性格慢热,我需要提供更多的机会,所以选择了早教班。
这又回到我之前谈到的3个问题之一,时刻记得自己是为什么而埋单,功夫在日常一周一两次的早教班,无法在孩子身上产生什么质的变化,拉开孩子之间的差距的,从来不是有没有上早教班,或者上了几个早教班,而是良好的亲子关系和日常的浸润。再好的早教中心,带给孩子的也只是一个火苗,如果不善于利用,火苗很快就会熄灭,但如果父母愿意把火苗植入家庭,去点燃孩子心里的那把火,这才是真正的早教。
真正的早教,不是某时某刻正襟危坐地学习,而是每时每刻的润物细无声,我一直有个观点,育儿就是每个家庭所做的一连串选择促成的结果,而不去早教中心只是众多的选择之一。我曾经也纠结过,但后来我发现,我之所以会纠结,其实说明怎么选都差不多,这个过程让我明白,做选择后就不要再患得患失,而是最大化利用好这个这个选择。
已经给孩子报名参加早教班的家长,要珍惜这段经历,不是要求孩子,而是要求自己多学一点儿;不想给孩子报早教班的家长,也别焦虑,自己多学如何在家陪玩和启蒙,专家提醒:任何的值得,都源于我们的行动和改变。去不去上早教班,差的不是钱,而是我们的思考,好在如果你开始纠结,就说明你已经在思考了。不管怎样选,请时刻记得:只有父母(不是早教班)才对孩子负责,而任何选择都可以通过不断努力来达到最优的效果,没有白走的路,
2、早期教育的核心是什么?
题主这个问题问到我的心坎里了,我是一个11岁女儿和2岁儿子的爸爸,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看到孩子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情况,我也经常反思,孩子的早期教育应该关注那些方面?作为一个家庭教育的实践者,分享一下我的感受。我认为作为一个家长,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重点要关注以下几方面的培养和教育工作,一、培养孩子自律的品质这个品质,是我认为在所有品质、能力中,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最深远的一点,尤其是自律性,有很多成年人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制定的目标、计划,坚持一段时间就会因为各种理由和原因慢慢的松懈、放弃,最终的结果是一事无成,其根源就在于缺乏自律的意识和能力,这种差距,导致人生的发展状态、精神状态、格局视野,和那些自律性强的人逐渐拉开了一个不可逾越的鸿沟。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